《大学,怎么了? ! 》(2): 机制混乱降低素质
《东方日报》2007年12月份系列专题 | ||
|
大专生待业或失业固然是评估大学素质的主要考量,但追根究底,一所大学本身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机制,也是其优劣的象征。本地大学同时面对教授太忙、学生胆小、科系失衡问题。
谈起大学素质,英国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》每年一度的全球大学排行榜调查,今年大马的大学都被排除在200名以外,这是否意味着大马的高等教育无法达到国际标准?
根据高等教育部的数据,我国目前拥有599所高等教育机构,包括国立大学、工艺学院、社区学院、私立大学或大学学院,以及私立学院(包括分院),总共拥有128万9100名大学生(包括在外国留学的学生),占17至23岁青年人口的36%。
高教部身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培训机关,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国家栋梁,可是,著名的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》2007年全球大学排行榜调查却显示,大马所有大学在排行榜上都大篇幅滑落,跌出200名榜外。
该项排行榜在大马一直备受瞩目,一般人更普遍相信,排行榜反映了大马的大学在国际观点上的素质。
马来亚大学学术人员协会前主席罗斯利受访向本报说:「我认为,国内大学素质并没有像该排行榜显示般的下跌,只是调查单位的评估方式每年都在改变。」
「我国有许多教授都在做研究工作,水准也很高。但我们并没有公平地评估和承认这些研究成果的机制。」
高教耗费比率高
也是物理系副教授的罗斯利举例:「比如,有些研究员写了20篇论文并因此当上教授,有者写了30篇却还是一名研究员。」
理科大学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莫西迪教授在受访时,则表示:「每所大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一样。外国学者只需在大学里做研究和出版学术论著,我国的教授除了要教书,还要为大学和为国家服务,比其他外国大学的讲师付出得更多。」
由世界银行与首相署经济策划组联合撰写,却一直未正式推出的《大马与知识经济─建立世界级高教系统》报告书,其数据显示,大马高等教育的耗费,在国内生产总值里的比率非常高,比英国、美国、德国、瑞典、中国、韩国、泰国等都来得高。
不过,大马在研究与发展(R&D)方面却远不如中国、日本、韩国和新加坡等国。
莫西迪表示,我国的大学资金的确是不缺乏,「但是,申请资金的手续很麻烦,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够拿到。」
忽略非理科科系
大马皇家教授兼马大历史系教授邱家金则认为,在现有机制下,我国高教素质的症结在于,官员普遍相信掌握科学可以为国家制造财富,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。
「这是很有趣的,他们很明显地忽略了科学以外的其他科系的发展。」
邱家金向本报分析道:「历史告诉我们,有钱人不一定受过高深教育,他们掌握的是找生计的技术,他们有能力面对风险。」
他笑说:「可是,现在我国高教毕业的学生并不敢于冒险、胆小,只想着要把考试考好,以为及格了就是高材生。他们不知道,我们国家需要的学生是有自由的思想、有创意、有开发能力的。」
他认为,我们的教育应该要均衡发展,关心理科发展的同时,也要关注人文和历史科系的研究,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成功迈向世界级。
理科大学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莫西迪教授表示,在我国,要进行学术研究的所需经费,不仅不容易拿到,而且学术研究的水平也有待加强。 「我们还需要很多人力以应付不同性质的研究。但是到目前为此,我认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员人数还是不够,不少大专申请的资金,很多时候是未必用来做研究,而是为增强设施或教学人力。」 根据《大马与知识经济─建立世界级高教系统》报告书,2003至2004年,我国国立大学的教授人数只占学术人员总数的5.32%,而加拿大的国立大学的教授比率却高达39.61 %。 而马大物理系副教授罗斯利却始终认为,我国大学现有研究员的水准已经不错,很多已进行水准很高的研究。但在大马却不一定受到认同和鼓励。 「没有任何奖项或者升级的方式,来奖励或承认国内研究员的能力。这是很可悲的,很优秀的研究却没有被推广,升级的评估也不平等,导致学术人员都不知道要怎样做,才能获得有关当局的认同。」 也是马大学术人员协会前主席的罗斯利同时说,国内大学必须加收更多研究生,鼓励有学士学位的学生继续深造。 「目前马大就在号召更多的研究生,希望日后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看到标青的成就。」 学生再培训提升竞争力 如何对大专毕业生,进行进一步的素质和竞争力提升,以便他们更能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?这点在近年得到了当局越来越多的关注。 我国自2001年开始,就有人力资源部进行的大学生再培训计划,不但提供失业大学生相关的课程培训,也在培训期间津贴这些大专生,以及协助他们在未来找到工作。 高 教部长特别顾问尤索夫教授向本报表示,大学生不应该沦为国家的负担,再培训计划的课程也有必要再斟酌。 「再培训计划不需要再教导他们基础课程,他们应该学习更多技能,我觉得这方面是有必要加强的。」他举例,国家不需要再教老师们学英文,而是有必要让他们了 解更多教英文的方法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 他认为,再培训计划也可以关注一些被逼转行的专才。 「就比如现在锡矿已经少产或没有了,许多专才都不能在这个行业呆下去了,那我们可以用再培训计划重新培训他们,让他们有能力找其他工作。」 排行榜未反映素质实况 马来亚大学学术人员协会前主席罗斯利向本报指出,排行榜不是一个好的评估大学制度。 「每所大学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强项,也不会全部科系同时都达到最好水平。」他举例,沙巴大学的植物学研究水准很高,而且拥有足够资源让研究员作实地考察。 「这所大学并没有在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》排行榜里,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在特定领域的学术权威。」 纵使学术人员协会的成员认为,大学排名并不是好的评估大学方式,但除了全球大学排名以外,我国高教部最近也有为国内大学进行了声望调查和评估。 该 项声望调查的执行委员会是由国民大学和马大的学术人员组成,并由国家学术鉴定局(现易名为大马资格机构)为秘书处的团队来进行调查。他们发出954份调查 样本,但仅回收到272份,包括242份来自本地大专、2份来自其他东盟国家的大专、9份来自企业公司、19份来自专业和认证团体。 有关调查涵盖10项观点,包括整体最好的大学、研究品质、学术资源、学术人员声望、学生的最爱、学术计划品质、指导硕士课程经验、所做研究对社会贡献、塑造未来领袖和毕业生品质。 结果,没有一间大学在调查中取得最高的6星级,而槟城理科大学整体表现最佳,成为唯一取得5星级的大学,获得4星级优良表现的大学则有国际回教大学、玛拉工艺大学、国民大学、马来亚大学、博特拉大学和工艺大学。 对 此,理大教育系教授杨泉博士向本报表示,声望调查是很笼统的调查方式,名声较好的大学也并非所有科系的研究与教学都是最好的。 「我对这样的调查比较有所保留,因为这样的评估并不能反映整个大学的素质状况。我认为成果调查会比声望调查来得更好,更能显示一所大学的真正表现。」 另外,世界银行与首相署经济策划组撰写的《大马与知识经济─建立世界级高教系统》报告书,却在评述大马资格机构时表示,这个机构只是高教部的一个支部,在评估大学方面并不了解进行评估的意义,以及到底要从评估中得到些什么! 报告书并说明,只有在大马,才有通过这类的资格机构来评估出国内大学的排名,其他国家如纽西兰、英国和荷兰的学术鉴定局,都不会为当地大学建立排行榜,而且皆为独立运作。 研究经费申请繁琐 研究经费的高低,也是影响一所大学研究与教学水平的一大因素。本报在向理大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莫西迪教授,求证研究经费的情况时,他表示,要申请经费必须要准备所需文件、计划书、完整的研究报告。 「而且,上缴文件后还要花时间等待回覆。通常,大学的研究经费需花两年左右才能拿到。」莫西迪打趣说:「所以我还是要强调,我们并不是没有钱做研究,只是做研究需要有『耐性』。」 另外,马大历史系教授邱家金则向本报表示,在马大,非理科的研究是很难申请到研究经费的。 「我认为,历史研究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,可是看来我国政府并不关心这些研究。」邱家金说:「有时,社会学学者还得向外国资金求助,才有办法继续做研究。」 邱家金自毕业后就在马大执教至今,并已获马大荣誉教授和国家皇家教授的头衔。不过,这位年逾70岁的教授表示,连他本身也多次面对申请不到研究经费的问题! 当今的一般本地学生,又如何看待「学术研究」这回事?根据本报了解,情况不乐观。博特拉大学电脑工程与传播系学生黄思敏受询时表示,许多学生都不了解整体的大学学术情况。不过他相信「学术研究在大学是非常重要的」。 「听说最近高教部给了校方不少资金作为研究用途,而且也已广招硕士学生,校园内多了很多研究助理的工作供研究生申请。」 但他也说,目前这个情况似乎是校方为了要成为世界级大学,才会出现的,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增加更多研究成果,以成功进入国际的大学排行榜。 「我觉得,这不是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,我们还得关注研究素质和大学自主权问题。」 | ||
One Responses to "《大学,怎么了? ! 》(2): 机制混乱降低素质"
Post a Comment